
踩著木梯拾級而上,
樓台上眺望又是另種風景。
剝皮寮,這個充滿歷史氛圍的老街區,
由於未曾相涉也就缺乏同聲共氣的熟稔,
以及那些可以娓娓道來的昔日往事。

凡夫俗子如我,
終究需要聯繫,方能觸動情懷啊!

漫晃在街道巷弄、屋宇樓宅間,
要說湧現什麼懷舊憶往其實騙人,
純粹欣賞美麗建築與展覽作品。

剝皮寮老街即現在的康定路173巷,
為萬華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
是清末艋舺通往古亭的主要通衢幹道。

地名由來有不同說詞,較普遍的是:
此為殺牲製革所在,由剝獸皮而得名;
福州商船運進木材,在此剝去樹皮,故名。

日據時代這裡被劃定為老松國小用地,禁止增建,
因此保留下清代街廓的建築原貌。

民國77年隨著台北市政府進行土地徵收,
萬華居民與文史人士積極爭取,
希望保留當地的歷史建築與文物,
民國88年確定老街保存再利用的政策。

民國91年著手進行整體設計,
民國92年起分兩個階段施工,
歷經6年終於回復老街風貌,正式開放參觀。

艋舺剝皮寮老街區包括: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與「剝皮寮歷史街區」兩部份。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是呂阿昌醫師舊宅,
現在作為推廣鄉土教育之園地,
不定期規劃各式主題特展,
辦理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

當天大門深鎖,無法參觀,
遂沿著長廊漫步徐行邊走邊看。

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裡,
清朝、日據、光復後三個時期的建物,
並存於宛如時空靜止的巷弄間,
艋舺當年的風華盛況點滴流露。

午後斜陽照進騎樓,光影很美。

原本每戶人家的騎樓都有拱圈相隔,
然而這些磚砌拱圈多半損毀,
除了少數幾戶現在都以平樑替代。

整修工程不僅保留部分老建築,
也因應現實狀況增建幾座新物。

現代的建築工法與材質結構,
巧妙融入周邊環境且創造新趣。

有的還將整幢舊宅拆除,
讓出空間,留住天光。

比起修舊如舊,似乎更高明一些。

踩著木梯拾級而上,
樓台上眺望又是另種風景,

過往的繁華,穿梭的人們,
都在歲月中凋零消逝。

老街上有許多美麗細節:

各種材質的地板鋪面,

充滿童趣的可愛塗鴉,

長滿青苔的斑駁老牆,

古早年代的電影海報,

樹根蔓延的石砌屋牆,


還有那窗櫺、門扉、燈盞、長凳、水溝蓋……

若想逐一欣賞,每樣記錄,
可能要逛上半天。


老屋多半用作展示空間,
當天有兩項展覽:





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系展,



樹火紙博物館的「巷弄裡的青草林」。

閒晃走逛,隨意瀏覽,
開心的是,我們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