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午后兩點,

在女兒簡報過當天的編組與流程之後,
活動隨即展開。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導覽活動分為兩個主題、兩條路線,

黃瑞茂老師以「漢人宗廟構成市街」為題,
介紹淡水的古蹟分布與重要寺廟。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徐昌志老師則以「馬偕入淡水」為主軸,

帶領學員實地走訪幾個建築,
回顧馬偕牧師在淡水宣教與行醫的足跡。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我們這組先跟隨徐昌志老師,

依序走覽馬偕銅像、滬尾偕醫館、
淡水禮拜堂與真理大學等地。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徐老師在導覽簡介之餘,

並且提出不同的思考向度,
進一步還原歷史真相。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醫館之所以命名「滬尾偕醫館」,

是為了紀念捐款建院的馬偕船長伉儷,
與馬偕牧師完全無關。
長久以來的誤會,其實是個美麗的巧合。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徐老師簡介淡水禮拜堂的建築風格,

說明拆除民居打開空間的實質意義,
並且提醒學員欣賞這面美麗泥牆。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這裡原本就是淡水的重要古蹟,

現在更成為拍攝婚照的著名景點,
我們覷了個空輪流曬恩愛,
以紀念這趟風雨無阻的踏查之旅。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續往前行來到馬偕故居,

不知何以當天沒有開放。
紅牆迤邐、綠樹蒼青,
這條巷弄清幽美麗若此,
教人如何捨得倉促行過。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最後來到真理大學的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

其中文名稱為「理學堂大書院」。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徐老師解釋:

此牛津非彼牛津,和英國全無相涉。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這是馬偕牧師加拿大的故鄉--

安大略省牛津郡的居民募款所興建,
故以「牛津學堂」名之,
與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毫無瓜葛。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目前是長老教會北部大會的史蹟館,
並且已經列為古蹟。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牛津學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

不僅風格模仿四合院農厝,
連建材也採取中式古法,
以細砂混與糯米、黑糖和石灰替代水泥。

重見‧觀音山(二)馬偕足履
七十分鐘的實地走訪,

在徐老師言簡意賅的導覽下,
對馬偕牧師以及相關建物,
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