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恩施十一日之旅(46)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4月25日  重慶 涪陵


九點出發前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行經烏江,水色縹碧青綠,
原來是水裡富含極高成分的礦物質。

9:40來到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這是為了保存「水下碑林」白鶴梁,
在起建三峽大壩時所打造的。

白鶴梁位於長江三峽上游,
距離長江、烏江匯合處約一公里。
有說,古時常有白鶴在這裡休息,故稱白鶴梁;
另有一說,唐朝朱真人於此修煉,得道後乘鶴仙去,故名。

白鶴梁是一道巨型石梁,
長約1600公尺,寛16公尺,
平時沉於水中,唯有初春水落才浮出江面。


古人通過石魚出水情形觀測水文,
記錄1200餘年間長江的水漲水枯,
除此還有數百位文人墨客提辭記下到此一遊。

白鶴梁與江水平行,
被江水沖刷侵蝕成三段,
現在仍留下160多則題刻,
以宋代最多,元、明、清次之。
可以辨識的文字約11000字,
大的約2公尺平方,小的長、寬不到40公分,
包括行、楷、隸、篆、草各種字體,
因此被譽為中國罕見的「水下碑林」。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建於2003年,
是世界首座無需潜水即可抵達的水下遺址博物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博物館位於長江岸邊,
赭紅外牆鐫刻的圖文皆取材於白鶴梁題刻。

博物館緊鄰長江,分為兩部分──
地面博物館與水下遺址参觀區。

館內大廳正中有幅石梁浮雕,

兩側各有一座石魚浮雕。

導覽員又高又帥聲音又好聽,運氣真好,
隨著他的深入淺出介紹,我們逐館參觀。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模型 。

沉入三峽大壩前,白鶴梁題刻原貌。

白鶴時鳴,石魚肇瑞。

石魚出水與長江水文的關係。


記錄在石梁上的題刻拓文與碑文。


唯一一則外來語題刻。

詩人黃庭堅題辭─元符庚辰涪翁來。


走覽地面展館後搭乘電扶梯直趨江心,


於水下40公尺處的環形通道,
隔著觀景窗觀賞白鶴梁題刻。


石梁以高科技封存於此,
燈光照射下題刻圖文清晰可辨。


藉著左側牆上的光影投射,
逐一尋找石梁的題刻真跡,
相遇當下,內心悸動澎湃,
彷彿千百年的時空距離,瞬間歸零。

白鶴梁

石魚

中流砥柱

元符庚辰涪翁來

唯一的外來語


行至通道盡處再乘電扶梯回到地面,

時間還早,信步走上堤岸散策江邊,

那兩根伸入水中的巨大水泥管,
原來裡頭就是通往江心的電扶梯。

走走看看,坐坐聊聊,想著──
此行雖然匆匆走覽卻備受震撼感動,
為古人的聰明才智與今人保護文物的決心。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