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恩施十一日之旅(39)三峽之巔

4月23日  重慶 奉節


吃過中飯,遊覽三峽之巔去。

驅車蜿蜒於盤山公路上,
隨著漸次爬升景觀愈是壯麗。

岩壁上掛著各種字體的夔字,
因為,夔是專屬奉節的漢字。


兩點一橫長,自字水中央,
左止赤甲上,右巳白鹽旁,
八字如門開,攵行三峽長。
這個釋義道出夔字寫法,亦展現夔字的豐富內涵。

瞿塘峽又名夔峽,自古即三峽門戶,
雖然僅只短短的八公里,
卻是長江三峽中最雄偉險峻的一段。

峽谷入口處白鹽山和赤甲山南北對峙,
形成一道天然之門,被稱為夔門,
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美譽。
這兩座是長江三峽中海拔最高的山峰,
因此,又被稱作「三峽之巔」。

三峽之巔位於瞿塘峽夔門之上,
自然風光雄偉,人文底蘊深厚,
是三峽制高點、景色至美處。

三峽之巔得名於杜甫的詩句:
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
楓林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


目前已闢建多個景點:夔鼓廣場、四望樂壇、迎龍台、夔頭門等。


2023年4月又開通三峽之巔索道,
遊人得以居高俯瞰瞿塘峽。

抵達三峽之巔景區後,
在遊客中心換乘觀光車前往赤甲廣場,開始徒步之旅。


木棧道起伏和緩,繞行一圈約兩小時,
去程取道天音樂道,登頂後循六律回廊下山。


天音樂道原是隱藏於赤甲山山脊中的古道,
現在成為直通三峽之巔的觀光道路,全長488公尺。

悠悠橋

海月亭

銀漢亭

四望樂壇

據傳舜帝執政時三峽地區發生洪災,派大禹前去治理。
三峽是樂官後夔的故鄉,遂主動請纓,輔佐大禹治水。
臨行前,後夔與舜帝約定若三年治水成功,
舜帝便親自遊覽三峽,且在三峽之巔舉辦祭奠,
以禮拜「日月星辰」四望。

大禹在後夔的協助下不辱使命,
舜帝也信守承諾前往三峽,
後夔在三峽之巔尋到天音磐石,
譜出《九韶》雅樂供祭奠使用。


舜帝祭獻四望的地方,後來叫作四望樂壇,
當地人為了紀念後夔為三峽所作的貢獻,
在四望樂壇的一端設置他的雕像。

音祖雕像

浮雕後夔─雅樂鼻祖,
雕像高5.5公尺、寬4.4公尺,仿漢白玉製成。


後夔,舜臣,掌管音樂之官,
具有高超的音樂演奏才能,
編導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樂舞《簫韶》。

山巔步道


木棧道起伏於山脊,蜿蜒於林叢。

千里台

雙層觀景台視野遼闊,展望極佳,
環顧群山起伏,俯瞰江水潺湲。

三峽之巔地標

夔門地標

極目台

兩座方形的玻璃觀景台,
換個角度欣賞賞長江之美、夔門之險,
以及悠悠行過的三峽遊輪。

右側即先前走過的千里台。

迎龍台

迎龍台是三峽之巔的制高點,
由於山脊似龍脊,巔頂如龍頭,台迎山川之龍脈,故名。


登高眺遠,景色無敵,
真可謂,一眼萬年啊!

然後循山巔步道下山,
行經霞外亭,穿過辭山廊,回返赤甲廣場,

再搭乘觀光車回到遊客中心。

三峽遊輪之旅曾經是我倆的嚮往,
但終成永遠無法完成的殘念,
而今能登上三峽之巔,也算稍解遺憾。

江水悠悠,我思悠悠……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