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0日 湖北省恩施市
吃過中飯隨即前往土司城。
恩施地區的土司制度始於元代,止於清雍正13年,
歷經元、明、清三朝,歷時450餘年。
土司作為地方統治者,
在恩施地區留下豐富的歷史遺蹟和文化遺產。
然而,隨着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土司制度逐漸消失,
許多土司遺蹟也隨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恩施土司城距離市區約2公里,
始建於1998年,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
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區土司文化標誌性工程,
也是中國土家族吊腳樓中規模最大、風格最典型的仿古建築群,
充分展現土家族的歷史淵源與民風民俗。
核心景區為墨衝樓、廩君殿和九進堂,
除此還有風雨橋、校場、民居、城牆、鐘樓、鼓樓、百花園與白虎雕像等30餘個景點。
─以上內容摘錄自相關網頁─
<墨衝樓>
走進恩施土司城,
迎面即巍然高聳、華麗典雅的墨衝樓。
土司城的門樓亦稱土司朝門或看樓,
是顯示土司威儀和功德的紀念性建築。
門樓前方的石雕意喻望子成龍。
<虎紐錞于>
錞于是中國古代的樂器,常用於戰爭和祭祀,
春秋晚期被巴人所接受,
巴人崇虎,在錞于上以虎為紐,故名。
一般是單紐,雙虎紐錞于為罕見的珍貴文物。
<廩君殿>
廩君殿是祭祀巴人先祖廩君的寺廟,
三層三進,殿堂延伸至山崖下。
殿內石碑,鐫刻「祭廩君文」,
白虎是廩君的化身,廩君死,魂魄化作白虎。
主殿廩君祠的岩壁繪有四幅壁畫──
擲劍比武、泥船爭命、射殺鹽陽、君乎夷城,
講述廩君毅然走出古老洞穴,
率領巴人沿夷水遷徙的傳說故事。
德濟殿祭祀的是鹽水部落的首領鹽水女神,
她捕魚熬鹽,廣施濟世,被土家人尊稱為德濟娘娘。
<九進堂>
九進堂為整座土司城的核心部分,
縱深九個層次,依山闢建,逐層疊高,
九進的格局象徵土司王至尊至貴的身份。
九進堂由333根柱子、333個石柱礎、330道門、
上千根檁子、數千塊雕花木窗與上萬根椽木組成,
是目前中國罕見的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築。
九進堂兩側有土家族尊奉的四大神將雕像,
門口的徽標有書,劍,犁,胡琴,
象徵對族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期望。
第一進是衛所,負責保安工作,
瞧我們阿智,多麼雄壯威武。
第二進為戲樓,看戲所在。
第三進是看台或議事廳,
是族內德高望重者或長者看戲或議事所在。
第三、四進之間有個天井,
寬闊的空間襯托「什用殿」的高聳。
第四進「什用殿」,是土司王城的中心,土司的辦公場所。
按「天圓地方」設計,
三層圓形象徵天,兩層方形象徵地,造型獨特,盡顯威儀。
拾階而上,跨過門檻,
「仁民愛物」四字高懸,布局有如古代衙門公堂,
育明哥坐上正位,執筆斷案,仿若重現土司坐鎮。
第五進是「逸院」,乃土司與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間。
第六進為土司王府的倉廩之地,
左右兩側分別是儲存糧食的常喜庫與儲存錢財的金銀庫。
第七進是土司子女的住所。
第八進為「賓悅樓」,
用來接待宴請朝廷使臣和友鄰土司。
第九進是土司王與夫人的住所,
供奉祖先的宗祖堂也設置於此。
佇立於此,居高眺遠,九進堂全景盡收眼底,
亭台樓閣,飛檐翹角,富麗堂皇,錯落有致。
<城牆>
遊過九進堂再與夥伴們走城牆去。
城牆依山勢修建,全長約2320公尺,
高低起伏,蜿蜒迤邐,串聯鐘樓、鼓樓與烽火台。
上城牆前得先爬一段高陡石階,
上抵城牆後往右是鐘樓,向左是鼓樓。
先往鐘樓方向,來到烽火台──
昔日狼煙升起,士兵擂鼓警示之處。
登高眺遠──
城內是古色古香的土司莊園,
城外是車水馬龍的恩施市區。
由於施工封路無法前進,就此折返,回頭向鼓樓。
未料,行至鼓樓前方烽火台時居然下起雨了,
夥伴們討論後決定下山。
咫尺之間卻未能如願,真可惜啊,
完整走一遍土司城的鐘樓與鼓樓,終成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