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四十年前讀國中時究竟學了什麼,
幾乎忘得一乾二淨,
倒是始終記得國文課本中的一篇文章--阿里山五奇。
文中精采介紹阿里山的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道,
並且將之合稱為「阿里山五奇」。
長大以後雖然幾次上山,
卻礙於團體行動或者天候欠佳,
只能走馬看花隨意瀏覽。
因此對阿里山的印象始終零碎片段,
無法拼出完整的畫面。
這回上山主要是為了吉野櫻,
不過對於五奇還是有些奢望。
然而日出、晚霞、雲海並不是供在那兒隨時得以欣賞的,
沒有絕對的天時地利根本無緣一睹勝景。
明知此事全憑運氣強求不得,
卻仍然貪心期盼──
一向眷顧我倆的老天爺,
此番也會賞賜些什麼驚喜。
約莫午后3:30來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雲霧籠罩下天空一逕地灰蒼蒼。
失去藍天的襯托櫻花略顯憔悴,
於是決定先去看看大樹。
如果乘火車上山,
就可以沿途欣賞隨著海拔爬升,
從熱帶到暖帶到溫帶的林木變化。
等到抵達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森林遊樂區,
出現眼前的就只剩下溫帶植物了。
阿里山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
紅檜、鐵杉、台灣杉、崋山松及台灣扁柏合稱阿里山五木,
其中尤以珍貴的檜木名聞中外。
<巨木群棧道>
走在巨木群棧道上,
環繞周身的全是高聳入雲的參天巨木。
才疏學淺的我看在眼裡松、杉、柏不分,
卻株株都有姿態、各擁神氣。
愈是有些年紀愈是懂得欣賞樹,
看見這些不卑不亢、不忮不求,
只一些陽光空氣水,只一些尊重愛護,
就能活上一、兩千年的巨木,
實在令人尊敬感佩。
午后4:30雲霧散去,
一束束斜陽射入幽邃林叢,
光影映在木棧道上明暗相閒,
也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畫作。
突地,眼前巍然挺立一棵編號28的巨木,
林管處貼心地將棧道往旁延伸,
方便遊客站在最佳位置欣賞它。
這棵樹爺爺已經2000歲了,
依舊神采奕奕生機蓬勃,
仰首凝視他的當下歡喜之餘更多感動。
<永遠的神木>
穿過密密叢叢的森林來到神木車站,
雖然知曉神木早已不再昔時樣貌,
還是想來看看他。
屹立深山超過3000年,
一直是阿里山精神指標的神木,
在遭到雷擊雨襲之後,
基於遊客安全考量,
於87年6月29日已被放倒回歸自然。
橫躺大地的神木雖然不再英姿勃發,
卻始終還是人們心中的嚮往。
提到阿里山很難忽略掉這棵神木,
從憑弔者專注凝視的神情就明白,
這是一株無法被取代的--永遠的神木。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大量砍伐阿里山森林,
多少的千年巨檜就這樣一車車、一船船地被運回日本,
直至光復前阿里山區的紅檜幾乎砍伐殆盡。
這樣慘烈的屠殺,
令得日人非得建一座「樹靈塔」告慰樹靈以求心安。
當年赴日觀光時只知道讚嘆皇宮雄偉、寺廟莊嚴,
從未想過,
支撐起這些皇宮寺廟的橫樑巨柱,
竟然是來自我們的阿里山啊!
<三代木&四姊妹>
山中到處可見大小樹根,
歷經千百年來日光風雨的雕塑琢磨早已自然天成各種姿態。
人們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賦予它們新的意象,
吸引許多遊客爭相合影。
永結同心
更奇特的是,
種子落在幾百年前的枯木上,
竟然也能發芽茁長延續前一代的生命,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代木」、「四姊妹」。
三代木,
乃同一樹根重覆長出祖孫三代的一棵樹。
如今第一、二代的前身皆已枯老頹圮,
第三代卻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四姊妹,
是四顆種子落在同一株枯木上,
先後長出的四棵大樹。
在這片森森鬱鬱的林子裡,
彼此陪伴相互扶持真的是姊妹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