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南投縣政府致力推廣幾個賞梅祕境,
透過鄉民分享在網路上竄紅,
其中之一就是中原部落。

北港溪將中原部落劃分成左右兩岸,
左岸的互助國小與右岸的西伯梅林,
就是此行首日探訪的祕境,
兩地相隔車程約莫十分鐘。

當劉先生告訴我目的地在仁愛鄉時,
腦海隨即浮現霧社、清境農場等地,
結果非也,
中原部落位於仁愛鄉與國姓鄉交界,
從國姓鄉過去更為順路便捷。

國道6下國姓交流道,
接台14線往國姓方向,
過柑林隧道後左接投133縣道至國姓市區,
再接台21線經糯米橋轉接投80鄉道往惠蓀林場,
看見互助國小標誌後循右邊斜坡而上即是。

8:40抵達互助國小,
停妥車先吃早餐。

從竹東帶來的飯糰還是熱的,
配上燒燙燙的豆漿,滿足。

從操場這端遙望司令台,
牆上有原住民圖案彩繪。

中原部落與鄰近的清流部落的居民,
同屬於賽德克族的後裔,
日據時代被迫遷徙到此。

這天是平常日,
一來不宜打擾師生上課,
二則要把握時間走訪梅林,
也就沒有進一步參觀這所充滿原民風情的學校。

欣賞,只消閑步瀏覽,
攝影,就要構圖取景,
得花上一倍甚或兩倍的時間!
<山坡梅林>


出了校方停車場沿著小徑上行,
路口有間貯物室,
鋼骨結構卻覆以茅草,
結合現代與傳統建材,頗有意思。

而傳說中的梅林,
就在前方不遠處。

據說20幾年前,
這裡的青梅大量外銷日本,
是當時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後來由於不再產銷而荒蕪,
直到最近才又透過網路傳播,
以賞梅祕境打出名號重出江湖。

造訪當日冷氣團籠罩,
連太陽公公也賴床了,
雲霧蔽天,陰霾不展。

許是廢棄多時久未整理,
這片梅林亂石錯落野草叢生,
再加上墳塚散置,
又乏於陽光照暖,
顯得有些陰鬱幽深。

而且這些梅樹枝椏歧出,
乍看彷彿群魔亂舞,
宛如置身奇幻異界。

若論樹形,
此間梅樹原始隨性,
不及信義鄉幾處梅園那般千姿百態古樸蒼勁。

失望難免,
卻還是在平凡處體會到不同況味,像是:
破落小屋與石砌駁坎,

山巒河川為背景的梅林。

踏雪尋梅最適合一襲紅衫,
由裡而外甚至圍巾都是豔紅,
為的就是襯托這片迷濛雪白。

平常日吧,
這處賞梅祕境遊人無多,
可以毫無忌憚地自連拍。
<梅花小徑>


山坡底下有小路通往另處梅園,
這才是主要玩賞之所,
先前納悶其他遊客哪裡去了,
原來都在這條梅花小徑上。


途中有片園圃,
黃花朵朵、豆莢串串,
後來弄明白了,是樹豆,
原住民用來燉排骨湯。

青箱,燃燒在曠野的燭火,
漸層的紫紅,挺直的花姿深得我心,
來幾張特寫吧!

花徑,僅容兩人並行,
這裡的花況參差不齊,
有的一樹繁花,有的零星幾朵,
說不準究竟花開幾成。

一批賞花客離去後,
暫時只剩下我們兩個。

仗著遊客稀疏,
暫時霸佔這條白色隧道。


連拍上癮的劉先生欲罷不能,
即便玩到技窮還要再來一次,
所謂的「自得其樂,不亦快哉」無非如此了。

梅林盡處折返,
慢慢踅回入口,
有戶人家院子裡賣著烤香腸、樹豆湯。

聽聞幾聲喵喵,循聲找去,
是隻斑斕豹紋翡翠雙眸的貓兒,
罕見且獨特之美讓我倆停下腳步。

互助國小後山梅林未若預期中美,
然而以此展開賞梅二日遊卻挺好。

宛如倒吃甘蔗又像是好酒沉甕底,
此後所訪梅園一處勝過一處,
末了以精采的柳家梅園賞梅祕境畫下句點,
十分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