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 安順
雲山屯堡位於安順以南15公里處,
為明初征南大軍屯駐貴州的核心地區,
也是中國境內現存唯一保持明朝漢裝的老漢族居住地。
[ 上圖原圖下載自黔途網 www.chiyou.name ]
由雲山屯、本寨、九溪村等屯堡村寨,
以及屯堡文化博物館與明朝名將顧成墓等景點組成。
其中,雲山屯和本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行,參觀了博物館與本寨,
並且欣賞了一小段的「地戲表演」。
博物館的外門雖然不是什麼老建築,
卻顏色古雅,彷彿也歷經一段歲月。
牆外一畦畦的油菜田,花開正好,
明明是來參觀館藏的,卻忍不住先把花兒看夠。
既然六百年來都無什改變的歷史,
也不會在乎這一時片刻的耽擱了,
然而這花,卻是有時、有限的。
博物館分為室內、戶外兩個展區,
以實物、雕塑、畫作和照片等,
展示屯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正門上頭鑲嵌的這個圖騰,
就是朱元璋南征大軍的標誌。
解說員依序講述北調南征的歷史、遷徙路線、屯寨分布,
以及屯堡人的衣著服飾、屋宇家具和地戲表演用的臉子。
六百多年來屯堡人的服飾幾乎一成不變,
依舊是明代盛行的「鳳陽裝」──大袖長袍尖頭鞋。
導遊小劉說,可以用四句話概括屯堡婦女的衣飾:
頭上一個罩罩,耳上一對吊吊,
腰間一個掃掃,腳上一對翹翹。
罩罩說的是頭帕,吊吊則是銀耳環,
掃掃原來是纏繫腰間的絲頭腰帶,
至於翹翹就是那雙單鈎鳳頭鞋。
早年,翹起的鞋尖裡暗藏有刀片,藉以自保。
臉子,就是面具,乃地戲的靈魂,
以白楊或柳木精工雕成。
輪廓深刻,色彩豐富,表情詭秘,造型誇張以彰顯人物個性,
其象徵意義與國劇裡的臉譜相仿。
臉子共有文將、武將、老將、少將和女將五大類,
近年來還加上丑角,但是不普遍。
戶外展區空間不大,內容簡單,
除了地戲石雕牆、石磨和表演亭,
就是幾間販售土特產的商舖了。
令人好奇且特別吸引我們領隊的,
是這把號稱能秤出健康的「屯堡大秤」,
一次還要收費2元,不知箇中奧妙究竟是啥。
館旁有兩個「老娘娘」正在製作鳳頭鞋,
這些鞋面色彩妍麗,圖案繽紛。
雖然沒買什麼紀念品,
對於我們提出拍照的請求,
卻回應以一張歡喜笑顏。
不僅她倆,其他人亦然,
只要開口相詢,通常不會拒絕,
像是這位小娘娘,
負責導覽的其實是另一組人,
當棠提出不情之請時,
立時泛起一朵美麗笑靨。
這身裝束,這隻紙傘,
在一野金燦的油菜花襯托下,
彷若身在六百年前的江南水鄉。
此地人情純樸溫良,親切熱忱,
乃美麗山水之外的另一頁好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