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3月22日  貴陽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甲秀樓──這趟貴州之旅的最後一個景點,

樓名「甲秀」是取「科甲挺秀」之意。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據導遊小劉說,

時任貴州巡撫的江東之先生,
有感於整個雲貴高原從未出過狀元,
於是延請風水師堪輿。
之後發現南明河上有塊鰲磯石,
建議在上頭修樓以利科甲。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說來靈驗,此樓築成後,

貴州果然出了第一位狀元──趙以炯,
甲秀樓從此深得民心,
成為地靈人傑的象徵。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5年(1597年),

目前規模為清宣統元年重建,
雖然近年來也曾加以整修,
但結構與風格大抵保有300年前的特色。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甲秀樓臨南明河,以浮玉橋與兩岸銜接。

橋身長約百公尺,仿若長虹臥波,
底下有七個拱洞,水流至此迴旋形成涵碧潭。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浮玉橋端建有涵碧亭,

亭柱上鐫刻一副聯語:
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裏行。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這座貴陽城的地標建築,

為三層三簷四角攢尖頂的樓閣。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甲秀樓四面臨空,高約20公尺,

四周用十二根白綿石巨柱托擔,
再護以白色鏤空雕花石欄。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揚翹的飛檐上覆以琉璃翠瓦,

門框與窗櫺則飾有冰紋花雕,
造型典雅,秀麗細緻。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樓中遺有詩碑、聯匾以及文人雅士的題詠,

其中又以清人劉玉山所撰的長聯最為可觀,
上、下聯各有103字,
比起昆明大觀樓孫髯翁的天下第一長聯還多了26字。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全篇文辭質樸,對仗工整,

盡述甲秀樓的地理形勢與歷史變遷。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一樓陳列有甲秀樓與翠微園的模型,

還為考生設了祈求「金榜題名」的神案。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聽說貴陽人在科考前會做兩件事──

甲秀樓祈求獨占鰲頭;青岩古鎮吃狀元蹄。
這和我們台灣學子在考試前拜文昌君,
吃包子、蛋糕、粽子以求「包高中」事出一轍,不謀而合。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登樓遠眺,只見高樓華廈環繞四周,

貴陽,雖然距離一級都會城市的規模尚遠,
但也絕對不再陷於「人無三兩銀」的窘境。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翠微園位於甲秀樓的南側,

兼具寺廟和園林兩種建築風格。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據考證,修建時間可上溯至明朝宣德年間(142-1435年),

至今保留有拱南閣、翠微閣、
龍門書院、桂舫亭等明清古建築群。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其中,拱南閣是貴陽目前唯一發現未經改建的明代建築,

臺階的中央鑲有漢白玉雙龍雕刻。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除了這些具有歷史底蘊的建物,

還有亭台樓閣、水榭長廊。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有意思的是,以地戲的臉子裝飾曲廊,

混搭了雲貴高原與江南水鄉的特色。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這位阿伯全然不受腳步喧笑聲干擾,

安心地打盹,
究竟是夢回從前抑或夢去江南,
又或者他的夢境依舊是當今貴陽。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由於要趕在兩點半以前抵達機場,

倉卒走逛,未及細覽,
辜負了這座500年歷史的老建築。

花艷貴州(53)甲秀樓、翠微園
走回集合上車處時發現,

南明河畔綠柳依依、春花燦燦,
好個美麗的三月天。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