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 安順
從貴州屯堡博物館往本寨的路上,
沿途的油菜花美得教人驚心動魄,
何其有幸得以與天地大美相遇,
卻奈何人在車上,只能望花興嘆!
美景當前卻無法親近的懊惱,
折磨著車上的幾位好攝之徒。
所幸,棠還不是什麼完美主義者,
拍照,除了捕捉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景,
更多時候是為了事實紀錄,記憶收藏。
五分鐘的車程,就來到村寨入口,
放眼望去,一派的江南水鄉風情。
碧水潺湲,綠柳嫋娜,
粉青色的浮萍水面上疏落有致,
嫩黃色的油菜花山野間自在怒放。
水渠兩岸有人垂釣,
是偷得浮生半日閑,還是裡頭養著肥魚?
這口「月亮井」也有人說是「半月井」,
提供了整個村寨的飲用水。
由此步行前往寨子,
一路上有幾家民宅和銀飾鋪子,
聽導遊小劉說:是石匠、木匠和銀匠共同成就了屯堡。
終於走近這片教人心旌搖曳的花海,
目光與腳步根本捨不得挪移,
猶自留連徘徊之際,
走在前頭的小娘娘(屯堡人對年輕女孩的稱呼)卻要大夥跟緊。
她提醒:寨子裡不僅高築石牆與碉樓,
為了有利巷戰便於防守,裡頭盡是三岔路,
而且巷巷相通、戶戶相連,
外人一旦入寨極易迷路。
此話聽得我們又是一陣糾結掙扎,
怎堪入寶山而空手歸的失落惆悵?
話雖如此,還是儘量不敢脫隊,
以免為難了押隊的顧先生。
至於這片花田只得隨走隨拍,
像是打游擊仗似的,
覓得空檔迅速按下快門,
完全顧不了構圖光線之類的。
走進村寨有若跨入久遠的從前,
又或者時間始終凝滯在昔日當年。
由於崇山峻嶺的阻隔,
居住在此的明代屯軍後裔,
至今保持六百年前故鄉的生活習慣。
不僅鄉音無改,服飾未變,
就連屋宇建築依舊當時模樣,
甚至飲食口味也迥異於其他地方。
這些現代古人的先祖多數來自江淮,
寨內的民居猶是江南風格的四合院,
就地取材的石頭結合精緻木雕,
成就了獨樹一格的屯堡建築。
石頭的路面石頭的牆,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
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板凳石頭的缸……
這屯堡村寨啊,儼然石頭世界,
名副其實的石頭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