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廟隨拍記

義民廟隨拍記
最近,棠新買了個鏡頭,
前兩天到竹北時順便繞往義民廟試鏡。

 義民廟隨拍記
雖然太陽老不露臉,
到後來還滴滴答答下了陣雨,
不過,廟埕裡外都停滿車子,
原來,義民廟是這樣的香火鼎盛。

義民廟隨拍記
我倆各自信仰耶穌基督和天主聖母,
然而來到廟前依舊深深一鞠躬,
除了企望有拜有保庇,
也向諸聖諸佛致敬。

義民廟隨拍記
到過義民廟幾次,
從來不曉得後方闢有個花園,
既然沒什麼事就隨走隨拍吧!

義民廟隨拍記
樟樹、蒼松、白千層、老榕樹,
還有各式各樣的低矮灌木叢,
這片杜鵑已經含苞待放,
也許再過幾天就會花開燦爛。

義民廟隨拍記
行踏於夾道的青蔥翠綠中,
內心滿是清幽寧謐的閒適靜好。

義民廟隨拍記
華髮蒼蒼的夫妻搖椅上悠然晃盪,
到了如許年紀依舊攬肩倂坐,
是令人羨慕的簡單幸福。

義民廟隨拍記

義民廟隨拍記
石獅和石燈當然是試機的目標,
松針和落果也鋪敘美麗的意境,
對焦,按下快門,
這一瞬間也就永恆了。

義民廟隨拍記

義民廟隨拍記
走了一圈步道回到底下的池塘,
小朋友餵魚的同時發現烏龜探頭,
連水鴨也不甘寂寞地參一腳,
這下,小小的涼亭裡熱熱鬧鬧、歡歡喜喜。

義民廟隨拍記
綠池上方橫跨一座吊橋,
迤邐而去兩列大紅燈籠,
入夜之後拈亮燈火,
許是另種迷人風景。

義民廟隨拍記
以下關於枋寮義民廟的簡介,
內容參考自「見識台灣旅遊網」。

義民廟隨拍記
義民廟佔地五甲多,
其「二殿二廊二橫屋」的本體建築,
因為歷史悠久而且別具特色已被列為三級古蹟。

義民廟隨拍記
褒忠亭的牌樓巍峨壯觀,
前方一對石獅係乾隆53年的石雕,
極具歷史價值。

義民廟隨拍記
枋寮義民廟為竹塹一帶客氏族群的信仰中心,
該廟源自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之役。
當時林爽文欲攻佔米糧富庶的六張犁(今竹北六家),
各莊頭居民於是聯合組成義民軍,
經過慘烈激戰終於擊退敵人。

義民廟隨拍記
為保家護鄉犧牲的義民達兩百餘人,
原本計畫將其遺骸載往大窩口(今湖口鄉)安葬,
豈知牛車過了鳳山溪,
走到義民廟現址便不受驅使,
經焚香祝禱並擲茭取決後將義民合葬於此。

義民廟隨拍記
乾隆念及義勇軍忠勇衛土及協助平亂,
初封義勇,繼封懷忠,三賜御筆親書褒忠敕旨,
(正殿上的「褒忠」橫匾即臨摹自敕旨字跡),
村民特建門樓安置敕旨墨寶。

義民廟隨拍記
而後地方領袖奔走捐輸集資建廟祭祀,
清乾隆55年(1790年)義民廟竣工,
立有「粵東褒忠義民總塚」,
並以乾隆御賜「褒忠」而名「褒忠亭」。

義民廟隨拍記
嗣後於同治元年(1862年)又有戴潮春事件,
義民軍為免鄉土再遭蹂躪銜命二次出征,
此役導致百餘人殉難,
復拾遺骸歸葬於總塚之旁,是為「附塚」。

義民廟隨拍記
農曆7月18日至20日的義民節活動,
由當地15大庄輪值爐主祭祀,
乃義民廟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祭典活動,
尤其最後一天的賽神豬及羊角競長,
更是整個祭典的最高潮,
吸引各方信徒與遊客觀賞。

義民廟隨拍記
義民節活動歷時已170餘年,
成為新竹客家人的重大祭典與信仰中心。
傳承客家人的忠義思想及精神。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