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第一道東北季風方才吹起,
蘆葦就忙不迭地抽穗開花,
人們還在為高溫不下的秋老虎苦惱,
秋雪皚皚,已經輕輕覆籠頭前溪畔。
頭前溪潺湲流經竹東,
但凡小鎮長大的孩子,
莫不對這條溪水懷抱深厚情感。
清清河水從兩千多公尺的高山一路奔流傾瀉,
流淌至竹東已然鋪展成寬闊水面。
孩提時候隨著大人在淺灘捉蝦、戲水,
稍微年長便呼朋引伴於岸邊炕起番薯。
印象最深刻的是:
每年中秋爸媽都帶我們來到溪畔堤頂,
看天心的一輪明月將溪水映射得透亮。
孩子們的懷裡各自揣著個月餅──
鳳梨、豆沙、葡萄乾……
最搶手的當然是巧克力,
至於五仁則永遠乏人問津。
那樣單純的年代,
僅只一個月餅再加上堤頂賞月這回事,
就是中秋節的全部,
就是四十幾年過去仍然典藏心版的美麗往事。
秋風又起,
頭前溪的中秋夜早已封存於童稚歲月,
而蘆葦卻始終信守時令花開瑩潔,
季節一到便飄雪於溪流兩岸。
九月下旬,
棠三番兩次於晨昏之際沿著頭前溪勘查花況,
在覓得幾個適合點之後便邀我共賞。
從竹東往竹中方向一路西行,
首先來到竹林大橋。
這裡的蘆葦花開情形普通,
非但稀疏寥落而且偏黃帶綠,
不知道是來晚了,
還是根本不到時候。
倒是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紫姹嫣紅,
燦爛於秋光。
匍匐於礫石灘的含羞草也不遑多讓,
綻放一朵朵的小粉撲。
佇立於68快速道路往芎林的新中正橋上,
一望無際的蘆花晨光裡熠熠閃耀,
秋芒賽雪,好美呀!
頭前溪逶迤至此一分為二、為三,
流水與叢草與蘆葦,
將偌大河床分割成比例極佳的圖案。
這一大片葦花雪白絨毯一般,
當年,徐志摩就是驚豔於西溪的蘆葦,
才寫下膾炙人口的名言──數大便是美。
他的讚嘆,正是我的心聲。
接著來到竹中大橋底,
等到走近蘆葦才赫然發現,
原來它們長得好高啊!
不同的視角看見不同的風景,
迥異於高處俯瞰,
於此仰望湛藍天穹底下的雪白芒花,
其皎潔淨白的程度竟然這樣纖塵不染。
頭前溪孕育了豐富的生態,
沿岸都看見一竿在握塵俗盡拋的釣客,
熹微晨光裡或者夕陽餘暉下,
享受風靜日朗的閒適與天寬地闊的自在。
曾經樂於垂釣的棠,
心底隱隱浮起──
什麼時候再將倉庫裡的釣具重新整理?
正在構圖取景的棠忽然聽聞一聲呼喊,
原來有位釣客不慎跌落駁坎,
趕緊聯絡119請求援助。
「二重」地區的消防隊效率極高,
不到5分鐘就抵達現場,
支援的義消也先後趕到,
終於把這位小腿已然骨折的傷患救起。
這些隊員的積極援救與深厚默契令人感佩,
二重消防隊與義消們好棒,
我在這裡給你們拍拍手!
傷者已然脫困,
一旁陪伴的我倆也就安心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