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出發循台三線轉羅馬公路再轉台7線,
將近兩個小時,抵達角板山。
慢步徐行至青青草地,
近樹蔥蘢,遠山疊翠,
秋日晴空澄澈湛藍。
這些年一起親山近海的好朋友,
謝謝妳們陪我看見風景,感受美好。
俯瞰溪口台地,
此為大漢溪流域之河階地,
群山環繞,溪水曲流,
幾畝良田,數間民宅,
景色近似蔣公家鄉溪口鎮,故名。
尼莎颱風外圍環流在桃園山區降下豪雨,
雖然放晴幾日了,溪水依舊混濁。
水面上橫跨一座新溪口吊橋,
作為角板山與溪口台之聯繫,
入口處位於角板山公園下方。
對於蔣公的褒貶毀譽,
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才會有客觀的結論吧!
原本以為隧道內陰暗可怕,
不想非僅燈火通明且彩繪上各種互動式壁畫,
走走看看拍拍照,滿有意思的。
走覽日式老建築──樟腦收納所,
這是全臺僅存的樟腦廳舍,
日治時期歐美大量收購台灣樟腦,
角板山是重要的樟樹產地。
行經梅園,這是北台灣賞梅勝地,
再過兩個月,白梅盛放宛若覆雪。
續往前行來到生態池,
一汪碧水,群樹環繞,
坐享片刻的清幽寧謐。
原本計畫用餐於「比雅山景觀咖啡座」,
由於活動中心接待學生無暇備餐只供飲品,
只得外出覓食,在「老店家」吃頓飯。
吃過午飯想走趟新溪口吊橋,
但考量需下行千餘個階梯,
爾後還得循原路返回,
有點吃力,因而作罷。
睽違多時再次來到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
憶起過往歲月中許多美好時光與它相涉,
由北而南,從東到西乃至離島,
半數以上的青年活動中心與學苑都住過,
曾經是我們旅途中安心信賴的落腳宿點。
除此,那個年代的四、五、六年級生,
最嚮往的就是參加救國團的營隊,
大一寒假與兩位摯友參加東海岸健行,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遠赴東台灣,
第一次看到狀闊遼遠的太平洋,
幾十年過去,猶記得當時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