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群有心人士共同努力下,
小琉球的自然環境維護得很好。

海水清澈潔淨,物種豐富多樣,
潮間帶的生物尤其可愛迷人,
因此,成為旅人的朝聖美域。

可惜這回只關心天氣無暇顧及潮汐,
等到出發前一天上網查資料才發現,
那兩天的乾潮時間落在正午和半夜。

若非頂著大太陽,就得忍耐瞌睡蟲,
兩個時段都不太適合潮間帶生態觀察。

是有些遺憾卻沒敢企求凡事美好,
這點,就留待日後再訪時彌補吧!

海爸衡量主、客觀條件,
約好第一天中午12:30遊潮間帶去。

多仔坪與杉福漁港北岸是最佳觀察地點,
不過,我們沒跑那麼遠,
就近到漁福漁港的漁埕尾潮間帶。

為了保護島上的潮間帶,
每年只在5月至10月開放,
每天遊客人數上限300人。

且須由領有許可證的領隊和解說員帶領,
才能進入示範區或保育區參觀,
以期在觀光與生態間取得平衡。

這種文明進步的思維與落實執行的措施令人稱許。

沿著小徑往海邊走去,
兩旁長滿馬鞍藤與濱刀豆,
海爸摘片葉子貼在鼻端,
說是防曬利器,真搞笑。

閃耀陽光下的珊瑚貝殼沙灘,
由於前幾天台灣本島下大雨,
河川與海流帶來了許多垃圾。

回程,海爸邊走邊撿,
口中喃喃:盡力而為啦!

美麗純淨的大自然,
得靠眾人共同珍惜維護,
只要不丟就無需撿拾啊!

隔著湛藍海水,
彼岸由北而南依序是東港、枋寮、墾丁。

大武山的脊稜,宛若巨龍盤踞南台灣。

把視線移轉腳下,這海水多麼清澈啊!

乍看,礁石上就是些綠藻而已,
哪來什麼稀奇古怪的玩意兒。


然而,一沙一世界,
一塊珊瑚礁一個小宇宙,
棲息了各式各樣的生物,
奈何眼睛不好,多數視而無見。

隨著海爸手指方向看去,
嘿,是隻蕩皮海參呢!
半截身軀探出礁石,一動不動。

再四下逡巡,
原來到處都見得到牠們身影。

體表有層白色細沙的是黑海參,
猛一看就是塊小石頭,
不知是否也屬於擬態。

海爸以觀察箱撈起,
儘量不打擾的情形下展示講解。

但見他輕輕一捏海參立即噴出水來,
這力道可不是一般遊客拿捏得準的,
還是交由專業解說員示範吧!

黑刺星海參體色紅褐夾雜黑紅色與疣足,
幾乎固著生活,鮮少移動,
遇到刺激會鼓脹身體,卡在岩縫以求自保。

同行的小朋友不斷叨念:我要看螃蟹。
千呼萬喚始出來,螃蟹大爺終於現身。

陽隧足臺語俗稱「海蜈蚣」,
因腕足貌似蜈蚣而得名。

蜈蚣櫛蛇尾是臺灣潮間帶最常見的陽隧足種類,
潮池的岩縫及石塊底部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

漲潮時會伸出腕足隨著水流擺動,
藉此捕捉水中營養物質或小型生物。


還有各式各樣的螺貝,裡頭住著寄居蟹。

海寄居蟹形貌不一體色斑斕,
較之陸地寄居蟹更有看頭。

魔鬼海膽渾身長刺,小心為妙。

俗稱海木耳的南方團扇藻,
晶瑩剔透,纖巧秀美。

馬尾藻曾經覆蓋整個潮間帶,
後來被果農拿去堆肥種芒果,
現在已經很罕見了。

人類,是物種的威脅,
即使再怎麼小心翼翼,
一旦涉入就會影響生態。

為了將傷害減到最低,
享受深度旅遊的同時,
務請珍惜寶貴的生態資源,
好讓大自然生生不息,永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