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閒,走一趟鰲鼓濕地,
現在,則先來個神遊吧!
從下榻民宿所在的「船仔頭藝術村」出發,
出了「蔦松社區」後循嘉7線直走,
路旁除了青翠稻禾就是枯黃玉米。
時值玉米收成季節,
品質好的已用機器收割,
較差的就靠人力挽採。
旅行雖然有明確的方向目標,
可沿途的風景也殷勤招手,
像是這座壯觀的港口大橋,
當然得讓他露個臉了。
橋寬車少還設置觀景區,
豈能辜負熱情邀請?
朴子溪橋底蜿蜒流過,
好個野渡無人舟自橫。
朴子溪生態之旅已成為東石的旅遊資源之一,
可以乘船溯溪而上,
沿途欣賞紅樹林、海茄冬與白鷺鷥。
過橋後往港口宮方向走,
這是全台著名的媽祖廟,
拍下壯麗的牌樓續往前行。
來到61快速道路底下的涵洞,
「鰲鼓溼地森林園區」就在前方。
馬賽克拼貼的巨幅圖案,
切題醒目,細緻精美。
穿過涵洞進入四股社區,
來到「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
東石鄉下楫國小鰲鼓分校裁撤後,
於97年舊物新用改建成展示館,
提供圖文展示、遊覽諮詢與影片欣賞等服務。
自二樓俯望,
彷彿看見昔日的操場、跑道與校門。
這裡備有放在紙張簿冊下的軟墊,
紀念章都印得清楚,揪感心。
除了一般的橡皮章,
還有圖案細膩的鋼印,很驚喜。
隨意瀏覽過陳列的資訊後,
再看一部濃縮版的溼地簡介。
在服務人員的建議下決定先去「觀海樓」,
因為只開放到下午四點。
途中經過「向禾休閒漁場」,
提供一日或半日的休閒體驗,
包括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生態解說,
以及划船、捕魚、烤蚵、摸文蛤等活動。
再往前走就來到園區入口,
原來鰲鼓溼地隸屬林務局。
父母都是竹東林管處的退休員工,
對林務局自有一份特殊感情。
當年伐木掙錢,今日造林護地,
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
林務局已轉型為山林休閒提供者,
讓人們得以安全便捷地親山近水。
入口處有座「鷹揚鰲鼓」的意象裝置,
且讓我東施效顰也來個展翅翱翔吧!
從園區入口循指標右轉往觀海樓,
將近2.5公里長的碎石路,
在一場大雨過後有些泥濘。
起始一段為白千層大道,
吸引我們的是綠意蔥蘢,蓊鬱成蔭,
殊不知此樹具有耐旱、耐鹽、抗風等能力,
是作為防風林的優良樹種。
路的盡處有片水塘由此左轉海浦北路,
直行就來到改建自海巡署哨所的觀海樓。
一樓為簡易的服務中心。
屋頂平台是賞鳥與戶外教學場域,
我們就在寬天闊地中野餐。
雨後初晴,暖風習習,
尋常輕食卻歡喜幸福。
二樓沿著女兒牆設置有賞鳥格柵,
儘量減少觀賞者對鳥禽的侵擾威脅,
還提供比對辨識的常見鳥類圖文。
拾級而上來到樓頂,
備有免付費的望遠鏡。
這裡是整個鰲鼓溼地的制高點,
環顧四野,漁塭農地早已變成水池埤塘,
這個季節這個區域已鮮少候鳥,
極目四望只看見孤伶伶的一隻,
不曉得為什麼落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