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黔東南(26)㵲陽河、大河關碼頭與祝聖橋

10月28日 鎮遠

參觀過博物館,
續往大河關碼頭,
也就幾步之遙,很近。

<㵲陽河>
㵲陽河沿着鎮遠古鎮緩緩流淌,
自西向東呈「S」型流貫全城,
就像是太極圖旋繞於府衛兩城之間。

㵲陽河是鎮遠的母親河,
養育古鎮子民也承載古鎮千年歷史。

㵲陽河也是鎮遠的靈魂,
因為她古鎮更靈動美麗,嫵媚多姿。

河水清澈縹碧,
風和日麗,波平如鏡,
兩岸的青山樓閣、枕水人家,
倒影水面宛若畫卷,讓人凝神靜心。

<大河關碼頭>
大河關碼頭設有釐金局,
相當於現在的稅務局。

潺湲流淌的㵲陽河於此優雅地轉了個彎,
成就了古鎮最美的河景圖,


碼頭一隅還有座老亭子,
古色古香,古風古韻。

昔日繁忙的老渡口,
而今變身為旅遊勝地、休閒廣場,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大河關碼頭正對著青龍洞建築群,
青山綠水輝映古寺老橋,風景美極。

青龍洞的幾十座古建築,
參差錯落於山腰的懸崖峭壁間,
背倚青山,前臨綠水,
宛如巨型浮雕,又似水墨畫卷。

目光緩緩移轉向左,
風靜日朗,水波不興,
祝聖橋的橋孔倒映河面,
畫出了一個個的滿圓。

遊船行過,掀起漣漪,
這幾個圓也就破了、碎了。

行旅到此,莫不拍好拍滿。

<祝聖橋>

祝聖橋俗稱老大橋,
這座東西向的七孔大石橋,
曾經是古驛道上的咽喉要道、必經之橋。

老大橋原名舞溪橋,
始建於明初洪武二年,
築橋過程曾半途而廢,
爾後又屢塌屢修,歷經多次,
最後一次修復竣工時正值康熙皇壽誕,
為了向皇帝祝壽遂更名祝聖橋。


祝聖橋橫跨㵲陽河,
為鎮遠的地標建築,
聯繫兩岸的石屏山與青龍洞景區。

橋長135公尺、寬8.5公尺、高14公尺,
整座橋都以青磚青石打造。
橋上有座三層重檐、八角攢尖樓閣,
名為魁星閣又稱狀元樓。


樓閣底層向東,楣額為「山河柱石」,
兩邊楹聯是:
掃盡舞溪煙  漢使浮槎撐鬥出
劈開重驛路  緬人騎象過橋來

西面向府城,楣額為「雲漢天章」,
兩邊楹聯是:
把笛作龍吟  東去洞庭秋月滿
傳書隨鳳使  西為滇海慶雲多


由這些聯語可以印證,
鎮遠曾經東連中原內地,西通東南亞國家,
佔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

為了減少洪水對橋墩的衝擊,
基座修築三角形石墩,
將水流引開注入橋孔,從而保護了橋墩。


佇立橋上左顧右盼,
㵲陽河岸山清水秀風光旖妮。


回首望見石屏山雄峙,
山頂一座亭子巍然高聳。


此番是沒機會上山,
親眼目睹府城垣─苗疆長城了。


你說下回?
不,也沒下回了,
錯過,就是錯過。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