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晴懷古步道曾經是殘念,
所幸之後圓滿了這個遺憾,
因此,今次上山也就沒什麼期盼,一切隨緣。


見晴懷古步道被CNN評選為全球最美28條小路之一,
但凡走過這條夢幻小徑者,都會驚艷讚嘆且深深著迷。
步道全長2.25公里,原是太平山的運材鐵路軌道,
2013年遭颱風摧毀後未再修復,
幾年前到訪時只剩下900公尺,
不想,此番再遊又縮短了200公尺。


此處海拔1,890公尺,屬於雲霧帶,
由於長年雲霧瀰漫讓人渴望晴空麗日,
所以被賦予「見晴」如此美麗的名字。

步道修建之初保留下運材鐵道特色,
沿途可見鐵道、木馬、轉轍器等歷史遺跡,
走趟見晴步道非僅欣賞自然風光亦可發思古幽情。


舊鐵道鮮少人工修繕,
崩塌毀壞處另闢步徑、木棧或吊橋替代,
維持了昔日運材軌道檜木橋的原有舊貌。
沿途有三段跨越山澗,
地形落差處架設枕木橋聯繫。
架高懸空的舊軌道上佈滿了青苔、綠蕨,
滄桑古意饒富情韻,乃整條步道最美處。

小水瀑自山壁傾瀉而下蓄了一方淺塘,

池水清澈潔淨,冰涼沁骨。


循鐵支路漫步前行,
杉林青蔥蓊鬱,山澗潺淙流淌,
空氣中充滿芬多精與負離子。

與表弟、弟媳同遊,歡喜。

聽他團導覽解說:此為樹中樹,

巨木中空,大可容人,陽光自洞頂隙縫灑落。

600公尺處由於山壁坍塌,
沖刷掉舊有的鐵道路基,改採木構拱橋連接。

此後路段由於土石活動頻繁,有坍方、土石流之虞,
因此改以吊索橋替代,保障旅人安全兼且欣賞山景。

吊橋以粗繩索編織而成,
懸掛於幽壑溪谷之上,成為此間一道美麗風景。


第一座吊索橋位於700公尺處,
左側山壁有條狀況猶佳的山徑,
人多時自動分流,前行走吊索橋,回程走碎石路。

過橋即遇柵欄封路,於此折返。
底下為2020年造訪時的圖文紀錄,以資補充。

過了第一座吊橋緊接著是短短的鐵道橋。

行至800公尺處遇第二座吊橋,
粗繩編織的橋體外罩白色護網,格外堅固安全。

過橋轉彎,前方設柵欄擋住去路,
此即見晴懷古步道目前的終點。

前次到訪時山嵐升騰,雲霧沉降,
周身氤氳縹緲,宛如人間仙境。

此番上山天氣忒好,
直至離開前才漫起薄霧,反而少卻幾分迷離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