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座落於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的後段,
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2,997公尺),
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與稍來山,
並且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
這個區域植生豐富,林相細膩,
涵蓋暖、溫、寒三種森林帶。
每個生態帶都留存有代表性的巨木,
早年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林場。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景觀多元,
適合欣賞日出夕照,雲海嵐霧,
亦可登山健行,賞鳥看花。
「大雪山林道」全長50公里,
以35K處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收費站為界,
前段為起自東勢東坑路的220縣道,
後段是止於小雪山遊客中心的200林道。
整條林道地表起伏大,
自海拔400公尺一路攀升至2600公尺,
景觀亦隨著高度與天候而變化無窮。
才走上200縣道不久便發現,
沿途都是結實纍纍的梨子,
道路邊坡也盡是鐵架果樹,
原來,這裡是市場上那些豐水梨的故鄉。
梨子汁多鮮甜,然而這片土地呢?
15K之後高度已超過1000公尺,
沿途景觀漸趨原始,
晨光從左側山頭斜射,照亮了右面的森林,
來到這裡,盈耳盡是蟲鳴、蟬嘶與婉轉鳥唱。
沉浸在此美妙的天籟中,
卻無從辨別啼鳥的名字,
棠就說:『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我倆對鳥類的瞭解可真是貧乏。
此後,路邊不時出現身穿迷彩服的攝友,
豎起腳架靠坐在山壁上,
靜待台灣特有鳥種──藍腹鷴的出現。
我倆裝備不夠也缺乏熱忱更沒敢趨近打擾,
只有儘速離開。
像車道這樣喧鬧狹窄的環境,
如何誘出生性隱密的雀兒,
又怎麼剪裁出美麗的構圖,
耐心之外想必還要有高明的技巧。
23 K處設有賞鳥平台,
從解說牌得知:山桐子堪稱鳥類的餐廳。
每到秋冬,老葉凋落後,
紅熟的果實吸引十餘種鳥類前來覓食,
是全臺聞名的賞鳥地點。
盛夏到此,山桐子猶未開花結果,
一隻雀兒也沒遇見,
這兩顆青果,是誰用來誘鳥的?
對面山頭青蔥蓊鬱,
谷底冉冉升起的水氣化作朵朵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