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 阿克蘇往阿拉爾
旅行的第五天是重點行程之一,
要走阿和公路,也就是第二條沙漠公路,
縱穿塔克拉瑪干沙漠,
前往盆地南緣的玉石之鄉──和田。
起先以為阿和公路是從阿克蘇到和田,
原來公路的起點在阿拉爾,
距離阿克蘇市中心有120公里。
沙漠公路上僅有的餐廳──紅白招待所,
由於慶祝古爾邦節不營業,只得提前在阿拉爾午餐。
小奇盤算著兩小時的車程應該綽綽有餘,
可到達餐廳時已經三個半鐘頭之後了,
大夥笑說:好個「天意」啊!
「天意」,除了是餐廳的名字,
也隱隱呼應一路上遇見的事。
塞車與迷路固然延誤了行程,
卻因此才有機會走進棉花田,
且在暮色蒼茫明月升起時抵達觀景台。
這些,若非天意又是什麼呢!
離開酒店後不久便碰上塞車,
四方來車擠在一起彼此不讓,
耗了許久才從車陣脫困而出。
從阿克蘇到阿拉爾沿途風景很美,
特別是在亮金耀眼的秋光下,
宛若一幅幅顏彩濃烈的油畫。
底下的照片都攝自車上,
透過窗戶的驚鴻一瞥,
也許零碎片段卻寫真紀實。
秋風中胡楊搖曳著一樹燦金,
是這個季節的最美。
白楊緊跟在後,
也悄悄地刷上了幾筆嫩黃,
迷濛的蘆花,傳述的是浪漫情懷。
其他的農作也以不同的顏色彩繪大地:
雪白的是棉花,金黃的是小麥,
翠綠中藏著星星點點的殷紅,那是紅棗。
塞外江南阿克蘇,
極盡能事地展現它的豐饒。
其實這「瓜果之鄉」的美譽,
絕非老天恩賞,而是辛勤爭取的。
戈壁灘上的白色結晶全是鹽霜,
若要種植得先以水漂洗一年。
至於這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叢草,
是極少數能夠耐乾旱抗鹽鹼的植物,
兀自在惡劣環境裡靜靜生長,默默凋萎,
帶著點曠遠遺世的蒼涼之美。
採收下來的棉花就地加工,
這一路上看見幾家棉業工廠。
於此乾旱少雨的地方,
棉花露天堆放在廠房之外,
乍看,宛若雪堆又似鹽山。
隔老遠才有個小村落,
民居零星散布其間,
有些屋舍殘敗破落的程度,
讓人懷疑是否有人住在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