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拉堡坐落於亞穆納河畔,
由於城內大多是紅色砂岩建築,
所以又稱紅堡。
阿格拉堡原本屬於洛提王朝Lodis,
1565年阿克巴大帝將其擊退之後,
開始在此興建皇宮。
歷經三代帝王,一共耗時42年,
直到他的孫子沙迦罕在位時,
阿格拉堡才具有現今的規模。
阿克巴採用紅色砂岩修築城堡,
並以大理石作為部分裝飾。
到了沙迦罕,
這個唯美浪漫的國王偏愛大理石,
於是將紅堡早期的建築拆除,
取而代之白色大理石的宮殿。
綜觀今日的阿格拉堡,
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元素,
在紅岩與白石砌成的宮宇上漆金繪藍,
並以黃金、寶石鑲嵌,充分流露波斯風情。
匆匆逛過勝利之都的迦瑪清真寺,
趕在開放的最後時刻──五點抵達阿格拉堡。
入堡後就可以待到太陽下山才離去,
因為參觀時間為:日出至日落。
酷吧!日出到日落,
一切回歸自然,聽從大化。
完全符合印度人的生活哲學與思考邏輯。
環繞在阿格拉堡四周的是,
長2.5公里,高21公尺的城牆,
紅日映照下一如野火燒天,
其磅礡恢弘與絕對霸氣震懾人心。
穿過拱門迎面就是,
高聳入雲的阿瑪‧辛格門與塔樓。
足以抵擋千軍萬馬的堅固厚實,
卻終究不敵英國的船堅炮利。
進入城堡後踏上斜坡引道,
兩側的巍峨高牆是昔日的防禦工事,
而今卻彷彿引導遊客入城的過道──
利用這一小段路轉換、醞釀心情。
斜坡盡處,拱門之後,
藏著個柳暗花明的驚喜。
迥異於前頭的緊張肅殺,
這片庭園顯得遼遠開闊。
湛藍天穹、赭紅城堡、青翠草地,
原本就是一幅美麗畫面。
再加上親愛的遊伴,
以及小謝和阿蘇的影子,
更構成了無懈可擊的完美。
阿蘇就著導覽地圖解說城堡的布局,
預告隨後要參觀的區域,
是地圖右上角這一塊。
阿格拉堡的四周層層圍繞有:
護城河、外城牆與內城牆。
按理說這樣的固若金湯,易守難攻,
應該可以保護蒙兀兒王朝千秋萬載的,
奈何,兩百年後,
蒙兀兒帝國終究難逃終結的命運。
話說,1803年英軍來到阿格拉,
由於步兵無法攻進紅堡便改用大砲轟擊。
當砲彈落在公眾大廳前面的廣場時,
駐守的士兵只好開啟城門投降,
因為他們認為──紅堡的美比戰勝更為可貴。
在印度守軍心裡,
寧願投降也不可被破壞的阿格拉堡,
究竟有些什麼值得保存的珍貴建築,
且待下篇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