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投圖書館出來,
綠蔭底下一幢紅磚砌牆、烏瓦覆頂。
分明是英國鄉村建築,
卻披上日式屋宇的鱗狀木板。
這棟巧妙融合東、西風情的建築,
原來就是「北投溫泉博物館」。
溫泉博物館依傍著北投溪,
座落於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內,
前身乃「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日據時期大正二年(西元1913年),
台北州廳仿照日本靜岡縣的伊豆山溫泉,
興建了這座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整棟建築占地約莫700坪,
以英國維多利亞式的「洋風建築」為基調,
最明顯的就是煙囪與半圓高窗。
這座溫泉浴場曾經湮沒在荒煙蔓草中,
直到1995年才被北投國小的師生,
於鄉土教學課程中發現。
經過北投國小師生的連署陳請,
以及社區民眾團體的奔走呼籲,
終於獲得北市府通過古蹟陳請案,
並經內政部公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1998年市政府開始著手,
規畫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並於同年10月31日舉行啟用典禮,
正式開放供民眾參觀。
經過這座古意盎然的涼亭,
就是位於二樓的主要出入口。
和所有的日式建築一樣,
入門前請於玄關換穿室內拖鞋。
我倆脫下鞋子僅著襪子,
以為這樣就可以免於地板被破壞,
原來還是不可以的。
不過,透過薄底襪子感受細緻光滑的地板,
彷彿看見歲月之手輕輕摩娑。
昔日的公共浴場被賦予新的意義,
成為認識在地文化與溫泉知識的博物館,
又是一件為老建築注入新生命的成功案例。
館方利用平面、實物與影音等媒體展示,
然而於我眼中,
這幢日式風格的建築才是珍寶。
依循傳統日式公共浴室的設計,
一樓是泡湯用的大浴池和更衣室,
二樓則為榻榻米宴會廳與迴廊望樓。
從小住在日式宿舍,
對於榻榻米自有一份特殊情感。
一腳踏上這片溫潤的榻榻米,
童年往事便一幕幕眼前浮起。
狹仄的客廳容不下四個活潑好動的孩子,
我們幾乎都窩在榻榻米房間裡,
除了睡覺,更多時候就是玩耍。
而今想起,榻榻米就等同於相守、快樂與美好。
大廳旁側有一方空地,
電影畫報上赫然「西施」兩字,
原來是間懷舊電影院。
北投被譽為「台語片的好萊塢」,
許多台語老片就在此地取景,
藉著電影欣賞重拾老北投的舊風情。
只是,「西施」和北投究竟什麼關聯?
拾級而下來到一樓,
印入眼簾的就是鎮館之寶──北投石。
1905年日人岡本要八郎發現,
北投溪中的石頭含高放射劑量「鐳」,
並於1912年國際礦務會議中正式命名「北投石」。
此乃世上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十分珍貴。
溫泉浴池乃整棟建築最重要的設施,
長9公尺、寬6公尺,
深度由40公分至130公分。
曾經是東亞最大規模的溫泉浴場,
今日看來仍然氣派宏偉。
以拱廊和列柱圍起的大浴池,
十足羅馬公共澡堂風情,
又帶有幾分土耳其浴池模樣。
陽光穿透彩繪玻璃,
於室內流轉繽紛亮麗;
山風拂掠如茵綠草,
帶來醒腦的颯爽清涼。
想像,懷裹一身溫暖散步庭園,
或者,來到二樓的榻榻米大廳,
清風徐來,美景當前,還有佳餚美饌。
在那個臺灣淪為殖民地的年代,
究竟是誰在享受這樣的閒適愜意?
結束參觀後依舊流連館外──
與頎長碩高的茄冬招呼,
和盤根錯節的老榕問好,
也沒忘記速寫窗櫺的光影和草地的石燈。
擺脫一般老建築隱晦陰鬱的意象,
北投溫泉博物館明亮、溫暖、舒服,
是一個值得走訪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