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中國,絕對少不了參觀博物館,
一來,華夏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二則,無論規模大小一率免費參觀。
如斯完美的的行程那有錯失之理?
此行即以內蒙古博物院寫下句點。
不過,在這之前先殺到「蒙亮」血拼,
明明講好就只給一個小時的,
可這是費了些勁才爭取到的,
豈容等閒走過、看過而錯過?
等到人手幾包走出「蒙亮」,
都已經十點鐘了,
這才急著趕往博物院。
憑心而論,
內蒙古博物院可真教人驚艷,
建築本身已是了不起的鉅構,
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標本更讓人嘆為觀止!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市,
座落在象徵草原的如茵綠地上,
與烏蘭恰特劇院毗鄰。
博物院佔地面積五萬餘平方公尺,
造型獨特,設備先進,
建成後即為呼市地標之一。
大堂牆上的壁畫製作精美,氣勢恢弘,
反映了內蒙古地區從遠古到近代的發展歷程。
院方以「草原文化」為主題思想,
貫穿所有的基本陳列與專題陳列,
形成特殊的「草原文化系列展覽」。
十四個展廳分佈於三個樓層,
第二層的四個基本陳列是:
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
主要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
第三層的四個基本陳列是:
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
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表現草原文化。
第四層的六個專題陳列是:
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
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
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精彩的草原文化。
底下以整理自《內蒙古博物院官網》的簡介,
配合相片為你概述每個展廳的展出內容。
<遠古世界>
內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陳列──
起落恢弘的內蒙古古生物及其生態環境變遷。
這個展廳為兩層結構,
是博物院內規模最大且最受歡迎的的展廳。
展出內容分成三部份:漫長曲折的生命歷程、
千姿百態的恐龍王國、生機盎然的獸類世界。
充分反映了從三十億年前到一萬年前,
內蒙古地區的遠古生物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史。
生活於白堊紀的大型蜥蜴類恐龍,
因發現於查干諾爾鹼礦而得名。
查干諾爾龍修復裝架後體長26公尺,
肩高6公尺,抬頭可達12公尺,
體重估計有40-50噸,
誠可謂龐然巨獸啊!
這些化石標本種類數量之眾多,
實在令人嘖嘖稱奇,目不暇及,
果然不負「化石之鄉」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