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19)哈布圖•哈撒爾祭奠堂

14 69  
6月13日 達茂茂明安草原

21 57
達茂茂明安草原是新近推出的景點,

阿梅說我們排得上先發的前五團,
因此,地方政府慎重其事地接待。

21 58
除了服務地方政府的小李先生隨車同行,

還特別安排文化部官員負責導覽,
依序參觀哈撒爾祭奠堂與黑山岩畫

16 59

5 86
穿越草原上的聯外道路,

抵達祭奠堂所在停車場。

18 60

17 61
牛兒悠然自在低頭吃草,

根本沒將人車看在眼裡。
或許再過些時候,
牠們就會避著紛至沓來的遊客了。

16 62
入口處有座哈布圖•哈撒爾的塑像,

以拙樸粗獷的線條刻畫堅毅嘴角與矍鑠雙眸,
充分表現這位英雄的大無畏精神。

16 63
石碑以漢、蒙兩文簡介其人其事。

13 64
通往祭奠堂的路徑長一公里,

因應今秋祭典正在鋪設步道。

15 65
哈布圖•哈撒爾(1164年-1227年),

是尼倫蒙古乞顏部領袖也速該的次子,成吉思汗的胞弟。

15 66
哈撒爾身材魁梧,精騎善射,勇武過人,

是蒙古族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

14 67
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終生輔佐成吉思汗,

為強盛蒙古民族與建立蒙古帝國立下不朽功勳,
被成吉思汗封為「千戶侯」。

14 68
包括茂明安人在內,

其後裔約佔中國蒙古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25 56
茂明安人祭奠哈布圖•哈撒爾的活動,

始於元朝忽必烈時代,
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記載。

14 70
西元1633年茂明安人隨後金政府調遣,

從呼倫貝爾草原西遷至陰山,
晚清時由於陰山故地逐漸放墾,
部落被迫四次北遷來到此地。

14 71
祭奠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破壞,

1988年達茂旗政府在烏蘭察布草原的新寶力格蘇木,
重建這座哈布圖•哈撒撒爾祭奠堂。

15 72
祭奠堂座落於低窪處,

據說過去這裡是個水塘,
水位下降再加上風化作用,
形成特殊的沉積岩地形。

13 73
通道兩側層疊相倚的大小石塊上,

佈滿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地衣,
那位文化部官員說這是「石花」。

11 74
返家後查了資料這才曉得,

原來生長在岩石上的殼狀地衣又叫石花,
而且,地衣絕對不是「一種」簡單的植物。

11 75
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

相互提供所需的物質和條件,
乃自然界中最突出且成功的共生現象的範例。

11 76
地衣體中真菌與藻類的結合,

使它對環境有著驚人的適應性,
能忍受酷寒貧瘠與長期乾旱。

10 77
可以生長在峭壁、岩石、樹皮、凍土,

甚至環境惡劣的沙漠與南、北極,
其中附著在裸露岩石上的被稱為「石花」。

10 78  9 79
蒙古勇士圖騰柱。

9 80
遙望祭奠堂與敖包。

8 81

7 82
堂前廣場正在進行工程。

6 83
大汗戰旗──蘇魯錠。

5 84
哈布圖•哈撒爾祭奠堂。

6 85
堂內正廳供奉哈撒爾塑像。

2 108
左側房為最初始的祭奠堂──白色蒙古包。

2 93  6 87
蒙古包的圍氈由純色白羊絨製作,

沒有扣繩與箍帶,
與常見的蒙古包不同。

5 88
聽說裡面掛有紅白兩幅畫像:

白色為潔,象徵慈祥的哈薩爾;
紅色為兇,代表憤怒的哈薩爾。
無法趨近也就沒能見著。

4 89
右側房陳列相關文物。

4 90  5 91

4 92
堂內空間狹窄,無法同時容納多人,

團友輪流進入,匆匆瀏覽。

2 94
隨後前往位於坡頂的敖包。

2 95  2 96
沿途石花、野花繽紛,

每每停下腳步俯身端詳,拍照紀錄。

2 97  2 98
大敖包的四個方位,

各有排成一列的四個小敖包。

2 99
敖包底層繫滿藍白二色哈達,

祿馬風旗則環繞於上面幾層。

3 107
懷著虔誠心情來到敖包前方,

選塊石頭添上再繞著轉三圈,
祈求闔家健康,旅途平安。

2 101

3 102
高處佇立,盡覽四野好風光。

2 103  2 104

2 105  2 106
回程的路上,

望見小李先生高坡上趕著牛群,
瞧他吆喝的模樣儼然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