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憑良心說,若非女兒的緣故,
還真的沒想過要走進台北當代藝術館,
欣賞葉錦添大師的個展。
由於女兒參與了此次的佈展工作,
很想將她的心得與我們分享,
因此力邀老爸、老媽參與這場仲夏狂歡。
起先只是抱著支持女兒的心態前去,
未料,混在一群年輕人當中顯然是少數人口的我倆,
竟也看得津津有味。
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大師的表現手法,
也未能完全共鳴於他所詮釋的意境。
然而在女兒的一路導覽下,
多少能夠體悟,
透過「莉莉」這個虛擬的都會女子,
大師想要傳達的部分想法。
<我看仲夏狂歡>
隨著女兒來到她們團隊負責的展場,
只見莉莉垂首斂眉地與骷髏分別坐在長凳的兩端,
幽暗的空間裡隱隱流竄著奇詭的氛圍。
女兒介紹這位是「哭泣的莉莉」,
還告訴我們──
大師說:只要靜靜地凝視這個哭泣的莉莉,
就會不自覺地悲從中來。
好像真的這樣,
她彷彿催眠似地,喚醒了每個人幽居心底的傷痛。
莉莉頭頂上一盞投射燈,
照亮了她的憂悽愁容,還有那泉湧不歇的淚水。
究竟是怎樣深沉的哀慟,令她悲傷若此?
這個展場裡頭一共三個莉莉,
或奇豔華服,好似甫自歡樂派對歸來;
或純淨無瑕,彷彿落入凡間的天使。
乍看,沒什麼頭緒,
再瞧,她們都舒服地躺下。
這樣戛然而止的絕對高音,
倒是留給我許多想像空間。
其他幾個展場則實境反映莉莉的居家生活:
閨房、梳妝台、、起居室、麻將間……。
刻意漆塗成闃黑一片的展場,
再加上禁止使用腳架和閃光燈,
拍出來的照片實在效果欠佳。
以下部分內容摘錄、整理自相關報導,
若有侵權,尚請見諒。
<葉錦添>
以《臥虎藏龍》榮獲2001年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而揚名於世的葉錦添,
不僅在電影界表現優異,
同時也致力於舞台劇、電視劇、服裝設計、
空間設計、攝影、繪畫、文學等創作,
其作品充分展現個人主張與美學特色。
葉錦添長期以來堅持多元廣泛的興趣,
自由穿梭於不同的創作媒材、
藝術類型、專業領域與文化時空,
以繼時性的累積和共時性的連結,
締造了傲人的成果。
<仲夏狂歡>
2010年6月11日至8月8日,
葉錦添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仲夏狂歡-葉錦添個展》。
這是他投入純藝術創作的階段性成果,
也是迄今最大型、最完整且最純粹的創作個展。
創作理念除了植根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觀察體驗,
也全面反映了他對個人創作美學的堅持與反思。
<展出內容>
此番展出所有作品的呈現,
貫串融合於當代藝術館的歷史建築空間,
故事的發展則圍繞著一個虛構女子「莉莉」而鋪陳、演繹。
展覽的軸線從小我拉到大我,
藉由象徵自我的莉莉去觀看這整個社會。
就某方面來說,莉莉可能是你、是我、是他,
乃至於生活在這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因此,走進展場的每個觀眾,
都將是這場夏日嘉年華會的真正主角。
莉莉,原本只是個雕塑品,
卻透過情境安排和賦與動作表情,
傳神地呈現其微妙的心理狀態,
誘導觀眾嘗試以另種方式看待自己的生活。
<特色>
葉錦添為當代藝術館量身打造的這個展覽,
在空間設計上頗具特色。
他刻意以劇場的概念規劃設計整個展場,
從黑暗寧靜到光亮喧鬧的空間氛圍,
從開放的生活場域到私密的心理空間,
混用多樣的敘述元素和表現材料,
引領觀眾逐步走進莉莉的世界。
一樓展場交叉使用攝影、錄像、雕塑等媒材,
從各個面向勾勒莉莉的人物形象。
二樓闃暗蜿蜒的空間裡,
透過老歌、服裝、雕像與生活場景等元素,
引領觀眾漸次探索莉莉的精神世界,
最後將自己投射成眼前這個「被觀賞」的對象。
另一個特色則是添加台北的在地元素和意象。
他精挑細選台北市的某個時間和某個場所,
作為莉莉諸般影像和多部短片的拍攝場景。
讓觀眾在邂逅、閱讀莉莉的同時,
彷彿也看到了自我的影像,
一方面感受莉莉的台北故事,
同時也編想著屬於自己的城市夢境。
<相關活動>
為了配合本展的舉行,
當代藝術館規劃了一系列的講座活動,
相關資訊可以上當代藝術館網站查詢。
曲折蜿蜒在分隔成若干展場的歷史古蹟裡頭,
欣賞了前衛又復古的作品,
體會了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透過大師奇特的詮釋,
稍微覷窺了他眼中的台北、台北人。
謝謝女兒的邀請,
讓我倆眼界一開之外,
也享受了個豐富美麗的午后。